全国“四季村晚”秋季示范展示活动在牡丹江举办

牡丹江 更新于:2025-10-02 13:23
  • 文彬文静
    田当舞台、千人拌饭现场热泪盈眶:一场村晚告诉城市人的三个信号

    秋日的中兴村,稻田像翻开的金色画卷,舞台就搭在田埂边,歌声和风声在黄昏里交织。这不是城市广场上那种标准化的晚会,而是一场把民俗、味道、手工和记忆一起端上来的“乡村现象”。我看到台下观众安静得像在看老照片,看到参与者把自做的泡菜当作礼物带回家,那种温度让人心里一沉又一暖,忍不住想把这个画面发给不常回乡的父母看。

    这类活动的意义,远不止几小时的演出和几摊土特产。它首先在修复一种被城市化稀释的社会关系:邻里、手艺人和节日仪式的连带感在现场被重新激活;其次在形成新的消费场景,非遗技艺、文创产品和体验式美食成为“可触摸的记忆”,把游客的好奇心转化为可持续的收入;再者它为当地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现实舞台,让年轻人看到传承有价值、生活也能继续下去的可能性。

    说到具体环节,朝鲜族花甲礼的出现并非只是表演性的摆拍,而是按礼仪流程还原了尊老的仪式感;千人拌饭和手工打糕的互动,让参与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种参与感是城市夜市很难复制的体验。集市上有满绣和糖画传承人亲手示范,游客边看边学,现场买回的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故事和制作记忆,这种“带回家”的价值远胜于廉价纪念品。

    我有个朋友小李,去年参加类似的乡村节庆回来后,决定把家乡的米做成礼盒卖到电商平台。他告诉我,游客现场一句“这米有家的味道”比任何广告都有效,销量还带动了两户老农的生产转型。但也有反面案例,邻区有个把非遗变成纯演出的项目,表演频繁到失去了场景感,游客开始抱怨“像是在看巡回秀”,最后既没留下深度体验,也没形成稳定消费。

    所以,有几条可行的做法特别重要。活动主办方需要把收益更多留给传承人和当地小店,保证手艺活人在话语权和分配上优先;表演与体验的频次要把握好,留白让文化有呼吸感;产品上要强化故事链,从生产、人物到使用场景都写清楚,别只剩下包装的漂亮。此外,游客也能做调整,别把乡村当成打卡景点,参与前先查一下活动背景,买东西时问问制作人和来历,这样消费才真正变成对文化的支持。

    展望未来,这类“稻田上的村晚”可能成为区域文化旅游的常态,但能不能变成长期的文化动能,取决于能否把体验经济的短期红利转化为持续的社区收益和真实的传承活力。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次性的网红事件,收场后就退回普通日子,那只是表演,不是振兴。反之,若把文化、产业和社区治理结合起来,下一次回访时你会发现村里多了年轻人愿意留下,也多了能自给自足的匠人工作室。

    说实话,我看这种活动时既激动又有点焦虑,激动的是文化活了起来,焦虑的是商业化会把温度掏空。你有没有在乡村活动中遇到让你感动或者失望的瞬间?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或者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应该怎样做才能既真实又可持续?

    来源:人民网哈尔滨 9月15日 记者 苏靖刚、刘玥婷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